日均新开3家,闭店率却高达24%!旋转小火锅有多少坑?
文/珠玑说
(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,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)
(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,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)
旋转小火锅看着挺火,日均能开3家新店,可闭店率偏偏高达 24%,不少店刚开没多久就关了。这看似热闹的生意里,到底藏着多少坑?
先看组数据 ——2025 年 1 月到 5 月,全国新增的旋转小火锅门店超 400 家,平均下来每天能开 3 家以上。
这速度虽说赶不上咖啡奶茶,但在餐饮圈里已经算 “优等生” 了,毕竟现在做餐饮,能稳定扩张的品类没几个。不过想入局的朋友可得注意,热闹不代表能赚钱。
看似香饽饽:旋转小火锅的 “轻量化诱惑”,要判断这生意值不值得做,得先搞明白:旋转小火锅到底跟咱们平时吃的传统大火锅有啥不一样?别光看它传送带转得欢,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。
展开剩余94%先说说旋转小火锅最吸引人的地方,也是它能快速扩张的核心原因 ——“轻”。这里的 “轻”,体现在空间、场景、价格、人力四个方面,每一个都戳中了不少投资者的痛点。
先说空间利用率。传统大火锅你去看,随便一家店都得 150-300 平,桌椅摆得满当当,还得留够服务员端菜的过道,小一点的门面根本做不了。
但旋转小火锅不一样,它把 “省空间” 玩到了极致:80 平就能正常营业,要是敢精简,50 平的小店就能塞下十几二十个餐位。
即使是很小的门店,进去一看,一圈传送带绕着中间的操作间,食客就围着传送带坐,除了进出的门,几乎没浪费一点空间,老板说 “房租比隔壁川菜馆省一半,还能多坐人”。
再看场景定位,这才是它跟传统火锅最大的区别。传统火锅主打的是 “社交”,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家庭聚餐,一桌最少 4 个人,你要是一个人去吃,服务员给你安排个小桌都觉得尴尬。
但旋转小火锅刚好相反,它就盯准了 “一人食” 这个需求。单人单锅,想吃啥自己从传送带上夹,不用跟人客气,也不用等别人点餐。
我身边不少上班族,晚上下班不想做饭,就会去吃旋转小火锅,二十分钟解决战斗,清净又自在。当然,两人同行也能坐,但要是五个人以上,就得拼桌,还得等餐位,所以你几乎见不到旋转小火锅里有 “大聚餐” 的场景。
价格带也分得特别清。旋转小火锅的客单价一般在 20-60 元,60 元就是 “天花板” 了 —— 你要是敢卖 65 元,消费者扭头就去吃传统火锅了,毕竟同样的钱,传统火锅能点更多硬菜。
这个价格覆盖的人群特别广,学生党能吃 20 多的基础款,上班族能吃 40 多的中端款,偶尔想改善伙食,59.9 元的畅吃套餐也能满足。
不像有些餐饮品类,要么太贵没人吃,要么太便宜没利润,旋转小火锅这个价格区间,看起来像是 “谁都能做,谁都能吃”。最让投资者心动的,其实是人力成本低。
传统火锅 150 平的店,最少得 10 个员工,服务员端菜、收桌,后厨备菜、炒料,少一个人都转不开。但旋转小火锅因为有传送带自动送菜,省去了端盘的环节,人力需求直接砍半。
150 平的店,五六个人就够了:两个人负责补菜(把食材放到传送带上),两个人负责收银和收拾餐具,一个人看后厨煮锅底。要是 50-60 平的小店,夫妻俩人再加上一个亲戚,三个人就能撑起全天的生意。
在邯郸不少这样的家庭店,老板说 “不用雇人,省下来的工资就是纯利润”,这对小本投资者来说,吸引力确实大。可能有人会问,为啥这两年旋转小火锅又火了?
其实早十几年前,呷哺呷哺就靠小火锅火过一阵,后来呷哺呷哺往中高端走,还开了大火锅子品牌 “凑凑”,小火锅的热度就降下去了。
现在它重新 “翻红”,跟当下的经济环境和消费趋势脱不了关系。现在大家花钱更谨慎了,想吃火锅又不想花太多钱,还不想麻烦,旋转小火锅刚好满足这几点:便宜、快捷、不用社交。而且,头部品牌的入局也让它更 “热闹” 了。
海底捞这种传统火锅巨头,还有不少做麻辣烫的品牌,都开了旋转小火锅子品牌,有些头部品牌两年就开了三五百家店。这种大牌子一进场,不少投资者就觉得 “这品类肯定有前景”,跟着就加盟开店。
市场一下子就 “繁荣” 起来了。但你仔细想想,头部品牌有供应链优势,能压低成本,小投资者跟着凑热闹,真的能赚到钱吗?
繁荣下的暗雷:24% 闭店率背后的 “四重坑”,别被每天开 3 家店的热闹骗了,餐饮行业有个规律:扩张越快,闭店风险越高。
餐饮大数据机构 NCBD 的数据显示,2023 年小火锅品类的闭店率高达 24%,比火锅品类整体的 20.2%、餐饮行业平均的 20.6% 都高。
这意味着,每开 10 家旋转小火锅,就有 2-3 家会倒闭。我这半年跑了十几个城市,调研了几十家店,发现这些倒闭的店,几乎都栽在了 “品质、卫生、营收、成本” 这四个坑里。
先说说最直观的 “品质坑”—— 很多店都是 “伪亲民”。表面看客单价 50 多,好像很便宜,但实际体验差得远。我在山东某社区见过一家店,大众点评上写着 “59.9 元畅吃”,进去一看,座位挤得人胳膊都抬不开,体型稍微胖点的食客,坐下就没法动。
再看食材,肥牛卷煮了之后散成一堆,虾滑咬开全是淀粉,跟老板理论,老板还说 “这个价格你还想吃真肉?”。这种店,第一次去的人不会来第二次,口碑垮了,倒闭是迟早的事。
更严重的是卫生问题,这几乎是旋转小火锅的 “通病”。我听过最夸张的案例:六个人去某店吃饭,吃完有五个人拉肚子,去医院检查说是急性肠胃炎。
后来才知道,那家店的传送带三天没洗,缝隙里全是食物残渣,食材放在传送带上,上面的人用私筷夹,下面的人接着拿,交叉污染根本避免不了。
你可能会说 “不是有公筷吗?”,但实际情况是,大部分食客吃嗨了就忘了用公筷,直接用自己的筷子夹传送带上的菜。而且食材在传送带上转来转去,新鲜的很快被抢光,剩下的就一直转,有的转两三个小时都没人要,表面都氧化发黑了,老板也不换。
还有一个细节:不少门店的员工吃饭,只吃蔬菜不吃肉,问他们为啥,他们支支吾吾说 “不爱吃”,其实明眼人都知道,这是肉的品质有问题,员工自己都不敢吃。
再说说定价里的 “猫腻”。旋转小火锅常见的是 “自助畅吃”,比如 59.9 元吃 90 分钟,但高价食材比如雪花牛、虾滑,得单独加钱;还有的是 “锅底付费 + 餐品按签算”,锅底要 15-20 元,一串菜 2-5 元。
看起来便宜,实际吃下来也不划算。最离谱的是下沉市场的低价套餐,20 多块钱畅吃,你想想,现在一斤鲜肉都要 30 多块,20 多块钱怎么可能吃到真肉?这里面不是鸭肉冒充五花肉,就是合成肉,长期吃对身体没好处,这种店也留不住顾客。
接下来是 “营收坑”,这是闭店率高的核心原因。很多加盟品牌会跟投资者说 “5-7 个月就能回本”,但实际情况呢?我从行业内部拿到的数据显示,月营收超 20 万元的旋转小火锅门店,占比还不到 20%。
咱们来算笔账:如果客单价是 50 元,想月营收 30 万元,每天得接待 200 个食客。要是门店只有 20 个餐位,就得翻 10 次台 —— 午市从 11 点到 2 点,3 个小时翻 5 次,平均每 36 分钟就得换一波人。
晚市从 5 点到 9 点,4 个小时翻 5 次,平均每 48 分钟换一波人。这根本不可能实现,除非店里天天排长队,可现实是,大部分门店中午能坐满就不错了,晚上更是冷冷清清。
就算把餐位扩到 40 个,翻台需求降到 5 次,可门店面积大了,房租和人力成本也会涨。比如 40 个餐位的店,面积得 100 平以上,房租比 50 平的店贵一倍,人力也得加 2-3 个人,净利润反而会减少。
月营收 20 万元看起来不多,但日均流水得 7000 元,按 50 元客单价算,每天得 140 个食客,很多门店连一半都达不到,更别说赚钱了。
还有 “成本坑”,很多投资者只算了前期投入,没算后续的隐性成本。我调研过一个加盟品牌,它的社区店前期投入要 23-34 万元。
具体包括:加盟费 3-5 万元,房租押三付一 4-6 万元,要是在一线城市,房租得翻 2-3 倍,装修费 8-12 万元,传送带等设备费 8 万元,首批食材 3-5 万元。
这还没完,后续的运营成本更吓人:每个月的食材损耗最少 5%,自助餐饮的损耗本来就高,旋转传送会让损耗更高,比如食材掉在传送带上就得扔,水电燃气费每个月 5000-8000 元。
要是雇人,每个员工月薪 4000-5000 元,这些加起来,每个月固定成本就得 2-3 万元。要是营收跟不上,很快就会资金链断裂。
最后是 “加盟骗局”,这是最坑人的。餐饮行业有个共识:真正赚钱的项目,大多是直营,因为直营能把控品质和服务;纯加盟的项目,十有八九有问题。不少旋转小火锅品牌,就是靠加盟割韭菜。
比如强制加盟商采购食材,用鲜肉的价格卖合成肉,加盟商要是不从,就不提供后续支持;还有的品牌宣称 “产品自主研发”,结果你去看,99.99% 的食材都是贴牌的,跟你在批发市场买的没区别。
更过分的是,签约前说得天花乱坠,什么 “全程扶持”“营销指导”,签约后就不管了,加盟商有问题找他们,他们就说 “自己解决,我们只负责供食材”。
我认识一个加盟商,他在三线城市开了家旋转小火锅,交了 5 万元加盟费,结果后续进的肥牛卷,比当地批发市场贵 20%,老板说是 “品牌特供”,结果顾客吃了说 “像嚼橡皮”。
后来他自己去批发市场买肉,品牌方还威胁他 “要是不从我们这采购,就取消加盟资格”。最后他的店开了不到半年就倒闭了,前后亏了 20 多万。
入局前先算账:谁能在旋转火锅里活下去?现在很多人看着旋转小火锅热闹,就想入局,但你得先想清楚:这个生意的生存空间,正在被不断压缩。
传统大火锅品牌已经开始降价抢市场了,比如贵州遵义有家传统火锅店,三人套餐才 168 元,蔬菜、水果、小吃还免费吃,这直接把旋转小火锅的 “性价比优势” 给打没了 。
样的钱,消费者能吃传统火锅的真肉,为啥要吃旋转小火锅的合成肉?而且市场分布也失衡了,旋转小火锅的主力市场在下沉市场,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占比高达 61.6%。
河南、山东、四川这三个省的门店最多,北京、郑州、邯郸的门店密度最高。这些地方已经陷入了恶性价格战,你卖 39.9 元,我就卖 29.9 元,为了压成本,只能用劣质食材。
结果就是 “低价→低质→顾客流失→更低价” 的恶性循环,整个行业的利润都被压得特别薄。那是不是就没人能做旋转小火锅了?也不是,但你得满足三个条件,不然别轻易投入资金。
能接受 10 个月以上的回本周期。加盟品牌说的 5-7 个月回本,都是 “画大饼”,他们没算食材损耗、设备维修这些隐性成本。
算笔真实的账:假设你开一家 50 平的社区店,前期投入 25 万元,每个月营收 15 万元,食材成本占 40%,6 万元,房租 1.5 万元,人力成本 1.2 万元,水电燃气 0.8 万元,其他杂费 0.5 万元,每个月净利润大概 5 万元。
这样算下来,回本需要 5 个月?但这是理想情况,实际中,很少有门店能每个月稳定营收 15 万元,大部分门店的月净利润只有 2-3 万元,这样回本周期就得 10-12 个月,要是营收再低一点,回本周期可能更长。
所以这得有足够的资金储备,能扛过前期的亏损期,别刚开几个月就因为没钱而倒闭。能持续保障食材品质和卫生标准。这是旋转小火锅的 “生命线”,要是品质和卫生不过关,再便宜也没人来。
见过一家做得好的旋转小火锅店,在一线城市的写字楼地下,他们每天早上 9 点采购新鲜食材,每两个小时换一次传送带上的食材,传送带每天晚上闭店后彻底清洗,还在每个餐位旁放了 “公筷提醒牌”,服务员会随时提醒食客用公筷。
他们的客单价是 55 元,比周边的旋转小火锅贵 5-10 元,但每天都排长队,月营收能达到 25 万元,因为顾客觉得 “吃着放心”。
所以要是想做,就得在食材和卫生上多投入,别想着 “偷工减料”,短期能省点钱,长期肯定会亏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,能抵御恶性价格战的冲击。
下沉市场的价格战已经没法打了,你要是想入局,最好避开三线及以下城市,去一线城市找细分场景。比如写字楼周边,针对上班族做 “快捷健康” 的定位。
客单价定在 50-60 元,提供新鲜的鲜肉和有机蔬菜;或者在学校周边,做 “性价比高” 的学生套餐,客单价 30-40 元,用真材实料吸引学生。
之前在上海某写字楼见过一家店,他们推出了 “工作日午餐套餐”,38 元包含锅底、10 种食材和一杯饮料,20 分钟就能吃完。
特别受上班族欢迎,午市翻台率能达到 3 次,晚市再做周边居民的生意,月营收能稳定在 20 万元以上。另外,还得想清楚是加盟还是直营。
如果选择加盟,一定要选有直营门店的品牌,去他们的直营门店考察,看看生意怎么样、食材品质如何、服务好不好,别听招商经理的一面之词。
要是自己能有供应链资源,比如能拿到低价的新鲜食材,最好自己做直营,这样能把控成本和品质,利润也更高。最后想说的是,旋转小火锅看似入门门槛低,实则是 “刀尖上跳舞” 的生意。
它用快餐的成本模型做火锅,看起来能省不少钱,但实际上,品质、卫生、营收、成本这四个坑,只要踩中一个,就可能倒闭。现在传统大火锅品牌开始降价,下沉市场又陷入价格战,旋转小火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。
如果真的执意要做,一定要先做调研:去你想开店的地方,蹲点观察周边的旋转小火锅店,看看他们每天的客流、客单价、翻台率,算清楚自己的成本和营收。
再问问周边的消费者,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旋转小火锅,对品质和价格有什么要求。别盲目跟风,也别相信加盟品牌的 “回本承诺”,餐饮生意没有捷径,只有脚踏实地做品质、做服务,才能长久。
发布于:山东省